profile

布魯斯的運動心理世界

讓人深陷其中,是環境而不是藥物 --- 「癮」駛往地獄的列車,該如何跳下?

Published about 1 month ago • 1 min read

成癮

說到癮會聯想到甚麼?菸癮?毒癮?酒癮?大概就是一些藥物濫用的負面狀況,在這本書裡探討很多的內容是談毒癮的部分,可是回到癮這個狀態,它的部首是床字邊,說明了是因為不舒服而導致需要休養,那麼有沒有一種癮是正向的?是不需要戒掉的呢?如果有這樣的情況就不會使用癮這個字了,所以說任何狀況、形式的癮,其實都是需要做調整的。

成癮形成三大主因

  1. 處在較為劣勢的環境:社經地位比較低、家庭狀況不佳、甚至是成長過程受到侵害等等
  2. 長期感受到壓力,缺乏自我調整機制:導致容易不安跟焦慮
  3. 大腦神經迴路異常:關於激素跟運作的部分

不管是弱勢族群還是調節能力不佳,很多時候就是一句話「迫於無奈」環境逼死人。如果覺得只要努力就能改變一切的人,應該沒有經歷過甚麼叫真正的絕望、沒有體會過待在地獄的感覺,想死又死不掉,最後只會在人間遊走。

成癮是一種標誌、一種訊號、一種苦惱的症狀

倘若覺得成癮是一種可以控制的、是自己選擇的,那麼不妨試著好好面對自己的成癮。舉例來說如果會常常亂買東西、吃東西沒節制、抓著3C產品一直滑也不願意去睡覺等等,就會知道每個人都是或多或少有癮的,只是有些癮不會去影響別人,而絕大多數是會的但自己不知道,好比說慣性遲到算不算一種癮?如果不算那算甚麼?如果算的話那是不是影響了準時抵達的人?作者提到成癮的歷程都是一樣的,就只有一種;但是出現的形式則是相當多樣的,因此從許多層面去瞭解、去明白是必要的,因為知道痛苦從何而來,就有機會去改善成癮這件事,簡單說所有成癮可說是為了逃避痛苦而形成的。

成癮是不分身份的;但與強迫行為不同

作者也是一位成癮者,也許心想作為一個醫生有成癮會怎樣嗎?再怎樣也比那些要就醫的人好吧?事實上按照描述,作者只是不需要藥物介入,需要比較多的會談跟接納就是了。作者的首要成癮是購買CD,聽起來很普通;但如果知道固定每次都要買六種不同版本但一樣的專輯、或是為了買專輯而上班遲到了,這個成癮還不嚴重嗎?難道是因為身份的不同就可以被原諒?成癮都是一樣的,都是會做出強迫性行為並且沉溺該行為當中、對於這樣的行為無法控管、會很容易執著或復發、以及沒有即時提供就會產生不滿焦慮跟渴望;但成癮就一定是疾病嗎?作者提到很多成癮狀況跟強迫行為是像的;但是強迫行為並不會讓人樂在其中,成癮之所以會如此讓人著迷就是因為會讓人無法自拔,這是很大的差別。

容易成癮的人(格)

過度向外尋求」常見的有愛、金錢、權力等等,這些東西的共通點是不見得可以自己給自己,但透過別人給自己之後,彷彿一切就會不一樣了。書裡面提到針對成癮處理的社會政策有四個方向,分別是滅害、治療、預防跟執法,而通常政府對於執法是最願意撥款的;但這其實是最沒有成效的,如果也認同是環境造就成癮,那麼從孕婦開始就必須做預防了,讓人們生產的開銷及負擔變小、特別是在情緒部分,再來是產後幾個月的生心理狀態、育兒等等,而不是等到這一切已經亂七八糟了,再來說不然讓人們可以進勒戒所或是免費參加戒癮團體、或是觸犯法律的時候給予懲處。透過書裡面的例子可以知道,當一個人需要毒品才能放鬆的時候,當下的腦子根本無法好好判斷是非對錯,因為唯有要做的就是拿到足夠的錢然後去買毒品;但政府不可能提供毒品啊,是吧?因此法律在這裡扮演的角色真的能阻止成癮或是犯罪行為的發生嗎?它只是一個更大的催化劑而已;但這不代表就要放任毒品的買賣。而是應該從更早的時候、從環境的角度去思考應該怎麼樣才能更有效阻止這樣的行為發生。

喜歡今天的分享,歡迎點擊下方的連結,或者直接回信跟我說說喔。

Bruce

布魯斯的運動心理世界

我是運動心理顧問、也喜歡閱讀。有豐富青少年輔導工作經驗,也是超級馬拉松愛好者。想知道更多關於運動、心理、教育的相關內容,歡迎訂閱喔。

Read more from 布魯斯的運動心理世界

非科班出身的運動員跟教練 國內有玩三鐵的,應該很難沒聽過作者、是東華大學的徐國峰老師,本身也有參與三鐵活動,靠著自己的理論跟實務經驗,創造出令人驚訝的成績表現;但其實徐老師的專長並不是運動相關,求學背景是語言相關。這幾年在全世界已經有太多運動員的表現跟成就讓人驚艷,特別是它們的生活背景跟身份,有很多人都不是傳統的正規職業運動員,有看過是教授的要兼顧家庭跟訓練、也有是四處兼職打工賺報名費跟旅費的的、或是跟公司請假出來比賽就拿個世界級的冠軍等等。相信這些選手的身體素質固然不差,說是黑馬也只是因為不在相關產業活躍,要這些人長期持續有頂尖表現也不是不可能;但不是人人都想要成為職業運動員的;但可以從這些人身上看到的是,有足夠的訓練量跟強大的心理素質,才是可以拿下冠軍的最好組合,而這本書有很多內容都不是在談如何贏得比賽,可是如果要創造出好的運動表現,內心的表現絕對是重要的。 心口不一...

19 days ago • 1 min read

讓治療自由,一場挑戰性高的督導會議 紐約求學加工作十年的經驗,對於一個人來說應該是會被改變很多,所以當回到臺灣要從事老本行的時候,自然就會遇到很多跟自己很衝突的時候,那麼應該要怎麼辦呢?是要入境隨俗、尊重前輩跟業界、還是要堅持自己甚至帶回國外的風格呢?寫這本書應該算是作者很客氣的反抗了,如果那些跟她相遇的人們有看到這本書,或者會被氣得半死;但也不失為好好反思的時候,因為心理學本來就不是華人世界的產物,想要做出自己的樣子也不是不行,但是不是要先了解本質是甚麼?而不是講一套理想、做的是另一套威權形式,充滿了上對下。要如何展現自己的專業讓別人明白,那不是角色跟關係的問題,是個人如何呈現的問題。 單一學派?...

28 days ago • 1 min read

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,而非準備好路給孩子 當家長還是當老師,在做的是屬於準備好路、還是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?這個世代的做法大多是擔心的、不理解的、緊張的,就通通直接喊卡,而且只是交代孩子還不夠,必須得親自看到、現場督導確定一切如自己所料,可掌握的才能放心,那麼這樣孩子會有成長的機會嗎?會有的、只是會長的很奇怪、會長的無法適應環境、會長的自以為是,因為他/她們根本無法知道社會跟外在環境的真實樣貌,所有看到的跟體驗的都是被安排好的,而且是低風險、低挑戰性的,而這一定不是好的安排跟現象啊,可是為什麼會這樣?套一句現在人的情況,生的少就容易每個孩子都是寶貝;但這些寶貝反而更讓人擔心。 殺不死你/妳的,讓你/妳更脆弱...

about 1 month ago • 1 min read
Share this po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