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file

布魯斯的運動心理世界

布魯斯的運動心理世界 --- 運動禁藥,是藥?不是藥?

Published about 2 months ago • 1 min read

針對新北國王球星林書豪違反WADA(世界運動禁藥管制機構)規定之「靜脈雷射」(ILIB)療法,P.LEAGUE+聯盟今天晚間做出正式懲處,將禁賽5場、罰款15萬元。為協助林書豪修復足底筋膜傷勢,新北國王安排使用「靜脈雷射」療法;但該療法被視為一種增強運動表現的方式,因此被世界反禁藥組織禁用。

禁藥」顧名思義就是不被允許使用的藥物,在運動場上只要是會增強運動表現的,都會被列入檢驗名單裡,在不同運動項目的嚴格程度也不一樣。然而禁藥就一定是藥嗎?透過這則新聞來聊聊,禁藥不一定是藥、很多時候碰觸禁藥甚至是不知不覺的。

提高能力

增強運動表現的方式跟方向有很多種,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常見的,因此興奮劑、荷爾蒙激素等等,一看名字就知道絕對是禁藥名單;而在醫療行為常常會出現的類固醇,在從前的棒球年代更是常客;但它的作用是從另一個角度發揮效用。

減少恢復的時間

當身體受傷的時候,就無法好好進行訓練、比賽,且這段時間的體能是會下降的;但如果可以減少恢復時間,自然就能繼續維持狀態,甚至訓練出更好的狀態,林書豪先生正是這樣的原因而碰觸禁藥規則,因為並非侵入性治療才可能違反相關條款

阻斷感受

讓身體感受不到不舒服,在運動場上是常見的形式;但運動員身上能沒傷嗎?沒有重大傷痛史還能成為競技運動員、站在世界體壇的最高峰是可能的嗎?這不該是可以拿來美化的理由,就算藥物不在名單內、選手也願意為此負責;但好的運動表現不該是跟魔鬼借成績,尤其是在學生運動賽事裡,賽前吃藥打針的不計其數,就因為青春只有一次、夏天結束就沒了?不要忘了、你/妳還有往後很長很長的人生啊啊啊啊 。

為了恢復身體正常運作

人都難免會生病,因此本意是希望讓身體健康,結果不小心去碰觸到禁藥,常常是在感冒藥、高血壓藥、痘痘藥等等,因為這樣的原因而喪失比賽資格、甚至是面臨禁賽、罰款,這樣的案例也是很常見的。

飲品可能被列為禁藥名單嗎

這些年在超馬賽事的補給品,出現的內容可謂是叫人大開眼界,除了個人喜好的食物以外、提神飲料們、咖啡們、茶類等等,都是選手會納入考量的名單;但最受歡迎的應該是「可樂」了,沒錯、就是它了,曾經有選手在賽後訪談提到賽事的過程一路都在找可樂喝,而這項補給品最後讓自己取得冠軍。然而這些飲品們,是否能提升運動表現呢?是否該列入禁藥名單呢?

喜歡今天的分享,歡迎點擊下方的連結,或者直接回信跟我說說喔。

Bruce

布魯斯的運動心理世界

我是運動心理顧問、也喜歡閱讀。有豐富青少年輔導工作經驗,也是超級馬拉松愛好者。想知道更多關於運動、心理、教育的相關內容,歡迎訂閱喔。

Read more from 布魯斯的運動心理世界

非科班出身的運動員跟教練 國內有玩三鐵的,應該很難沒聽過作者、是東華大學的徐國峰老師,本身也有參與三鐵活動,靠著自己的理論跟實務經驗,創造出令人驚訝的成績表現;但其實徐老師的專長並不是運動相關,求學背景是語言相關。這幾年在全世界已經有太多運動員的表現跟成就讓人驚艷,特別是它們的生活背景跟身份,有很多人都不是傳統的正規職業運動員,有看過是教授的要兼顧家庭跟訓練、也有是四處兼職打工賺報名費跟旅費的的、或是跟公司請假出來比賽就拿個世界級的冠軍等等。相信這些選手的身體素質固然不差,說是黑馬也只是因為不在相關產業活躍,要這些人長期持續有頂尖表現也不是不可能;但不是人人都想要成為職業運動員的;但可以從這些人身上看到的是,有足夠的訓練量跟強大的心理素質,才是可以拿下冠軍的最好組合,而這本書有很多內容都不是在談如何贏得比賽,可是如果要創造出好的運動表現,內心的表現絕對是重要的。 心口不一...

19 days ago • 1 min read

讓治療自由,一場挑戰性高的督導會議 紐約求學加工作十年的經驗,對於一個人來說應該是會被改變很多,所以當回到臺灣要從事老本行的時候,自然就會遇到很多跟自己很衝突的時候,那麼應該要怎麼辦呢?是要入境隨俗、尊重前輩跟業界、還是要堅持自己甚至帶回國外的風格呢?寫這本書應該算是作者很客氣的反抗了,如果那些跟她相遇的人們有看到這本書,或者會被氣得半死;但也不失為好好反思的時候,因為心理學本來就不是華人世界的產物,想要做出自己的樣子也不是不行,但是不是要先了解本質是甚麼?而不是講一套理想、做的是另一套威權形式,充滿了上對下。要如何展現自己的專業讓別人明白,那不是角色跟關係的問題,是個人如何呈現的問題。 單一學派?...

28 days ago • 1 min read

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,而非準備好路給孩子 當家長還是當老師,在做的是屬於準備好路、還是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?這個世代的做法大多是擔心的、不理解的、緊張的,就通通直接喊卡,而且只是交代孩子還不夠,必須得親自看到、現場督導確定一切如自己所料,可掌握的才能放心,那麼這樣孩子會有成長的機會嗎?會有的、只是會長的很奇怪、會長的無法適應環境、會長的自以為是,因為他/她們根本無法知道社會跟外在環境的真實樣貌,所有看到的跟體驗的都是被安排好的,而且是低風險、低挑戰性的,而這一定不是好的安排跟現象啊,可是為什麼會這樣?套一句現在人的情況,生的少就容易每個孩子都是寶貝;但這些寶貝反而更讓人擔心。 殺不死你/妳的,讓你/妳更脆弱...

about 1 month ago • 1 min read
Share this po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