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file

布魯斯的運動心理世界

能夠養大孩子是需要集結眾人的幫忙 ---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

Published 2 months ago • 1 min read

從經濟角度看育兒跟教養?

說到養小孩這件事,應該很容易就聯想到關於錢的部分,而這也是現在許多人不婚不生的主因之一,因為認為養小孩實在是太花錢了;但是事情真的是如此嗎?窮養的孩子就一定沒有競爭力嗎?富養的孩子又能保證些甚麼嗎?還是說男寶跟女寶的養法又有所不同?作者提到並沒有要找出一種最適合的教養方式,事實上根據不同國家、種族、生活習慣等等,根本也不可能有一套這樣的完美公式。只是關於金錢的狀態去影響教養模式,從經濟學的角度去談這件事,很科學、很務實,因為數據是真的,倘若自己對教養有一套認知的話,不妨當做是另一種方向囉。

不同的教養模式

書裡面提到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分類來說,教養小孩的模式會有三種,第一種叫「專斷式」顧名思義就是家長說了算,這種模式很常出現在那些覺得自己很了解世界萬物運作、覺得孩子甚麼都不懂必須完全聽從自己指令的家長;第二種叫「放任式」它的狀態基本上可以說是跟專斷式完全相反,採取自由放任的方式,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、要獨立自主;第三種形式叫「威信式」介於前兩種形式的中間,父母還是站在比較直接影響孩子選擇的一方;但是會比較理性溝通跟討論,讓孩子透過這樣的方式變成自己希望的模樣。那麼這三種教養方式有沒有哪一種的成功人士比例比較高?或是哪一種自殺比例比較高?在書裡面很容易看到後面你/妳會找不到重點,因為這只是教養方式,還有很多很多因素可以放進考量裡,而到最後能得到的結論,就是去理解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作?或者是找到自己符合的條件狀況後較適合選擇的教養方式。畢竟沒有一套完全適合每個孩子的教養方式;但還是可以找看看有沒有在符合自己條件下,也比較能操作得當的教養形式。

直升機父母

現在常聽到說的虎爸虎媽,用另一個名詞叫密集教養;但是很值得探討的是,開始出現這樣的家長模式,是差不多1970年代出生的孩子,然而在當年他/她們比較多是接受放任教養,那麼問題來了,常常說觀念會是世襲、會複製、會延續的,那為什麼被放任教養的孩子長大後,反而變成另一端的密集教養方式呢?難道放任教養讓他/她們不快樂嗎?沒有成就嗎?其實最大的原因來自於大環境的不同,當你/妳有十個孩子跟有兩個孩子時,父母能投入陪伴的時間是一樣的嗎?當學歷跟成就還有薪水是不成正相關性的時候,那麼教養的方式及投入的資源會是一樣的嗎?所以為什麼會出現直升機父母很大的一個情況是,現在的環境已經跟從前不同了。養大一個孩子或許需要的東西是一樣的,吃飽、睡足、健康平安;但是如果要考量到他/她未來的發展跟成就,不同的世代有不同的環境、不同的競爭模式,自然就會有著不一樣的教養方式。

孩子到底是該聽家長的,還是尊重孩子的意願?

在教養孩子的路上,需要率先釐清的部分。因為如果你/妳覺得應該要尊重孩子的決定,卻永遠拒絕他/她的提議,那麼其實是會出現很衝突、很不一致的情況,孩子到底會變成甚麼樣子也難以判斷。順著自己還是順著孩子這是一個開始,孩子本身也是一個很大的變數,也許你/妳希望他/她獨立自主,偏偏他/她就是比較害羞、比較不擅長表達自己,也可能你/妳覺得自己要掌控一切,結果孩子很有想法,一直跟自己唱反調也說不定。

理想的教養環境,靠自己去打造

書裡面有些分析的角度是談到了關於不同國家的教養方式,很多時候怎麼教養一個孩子,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是很大的。舉例來說當大家都坐在咖啡廳聊天休息,放著孩子在外邊玩耍,甚至起衝突時也不介入、讓他/她們自己去溝通協調,這時候如果出現一個家長在旁邊盯著孩子,出手干擾孩子的玩樂時光,這一切就會變的奇怪一點;但這樣的教養方式很糟糕嗎?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會很低嗎?所以如果你/妳很嚮往某一種教養模式,那麼你/妳需要塑造跟擁有的,是環境、是一群跟自己有相同理念的人們,這樣大家在相處互動的時候,一切就會不受影響,而孩子們的成長發展也會比較有可能長出自己希望的那樣;但如果你/妳為了堅持某種理念又跟大環境格格不入,這樣其實是造成彼此之間的困擾,而這之中受到最大影響的是孩子,因為除非一直待在孩子的身邊,不然他/她就是要自己去面對環境,這樣的任務放到大人身上,也不見得可以好好適應或是找出合宜的應對模式。

喜歡分享的話,歡迎去找書來看,或是點擊下方相關連結跟我說說喔。

Bruce

布魯斯的運動心理世界

我是運動心理顧問、也喜歡閱讀。有豐富青少年輔導工作經驗,也是超級馬拉松愛好者。想知道更多關於運動、心理、教育的相關內容,歡迎訂閱喔。

Read more from 布魯斯的運動心理世界

非科班出身的運動員跟教練 國內有玩三鐵的,應該很難沒聽過作者、是東華大學的徐國峰老師,本身也有參與三鐵活動,靠著自己的理論跟實務經驗,創造出令人驚訝的成績表現;但其實徐老師的專長並不是運動相關,求學背景是語言相關。這幾年在全世界已經有太多運動員的表現跟成就讓人驚艷,特別是它們的生活背景跟身份,有很多人都不是傳統的正規職業運動員,有看過是教授的要兼顧家庭跟訓練、也有是四處兼職打工賺報名費跟旅費的的、或是跟公司請假出來比賽就拿個世界級的冠軍等等。相信這些選手的身體素質固然不差,說是黑馬也只是因為不在相關產業活躍,要這些人長期持續有頂尖表現也不是不可能;但不是人人都想要成為職業運動員的;但可以從這些人身上看到的是,有足夠的訓練量跟強大的心理素質,才是可以拿下冠軍的最好組合,而這本書有很多內容都不是在談如何贏得比賽,可是如果要創造出好的運動表現,內心的表現絕對是重要的。 心口不一...

19 days ago • 1 min read

讓治療自由,一場挑戰性高的督導會議 紐約求學加工作十年的經驗,對於一個人來說應該是會被改變很多,所以當回到臺灣要從事老本行的時候,自然就會遇到很多跟自己很衝突的時候,那麼應該要怎麼辦呢?是要入境隨俗、尊重前輩跟業界、還是要堅持自己甚至帶回國外的風格呢?寫這本書應該算是作者很客氣的反抗了,如果那些跟她相遇的人們有看到這本書,或者會被氣得半死;但也不失為好好反思的時候,因為心理學本來就不是華人世界的產物,想要做出自己的樣子也不是不行,但是不是要先了解本質是甚麼?而不是講一套理想、做的是另一套威權形式,充滿了上對下。要如何展現自己的專業讓別人明白,那不是角色跟關係的問題,是個人如何呈現的問題。 單一學派?...

28 days ago • 1 min read

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,而非準備好路給孩子 當家長還是當老師,在做的是屬於準備好路、還是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?這個世代的做法大多是擔心的、不理解的、緊張的,就通通直接喊卡,而且只是交代孩子還不夠,必須得親自看到、現場督導確定一切如自己所料,可掌握的才能放心,那麼這樣孩子會有成長的機會嗎?會有的、只是會長的很奇怪、會長的無法適應環境、會長的自以為是,因為他/她們根本無法知道社會跟外在環境的真實樣貌,所有看到的跟體驗的都是被安排好的,而且是低風險、低挑戰性的,而這一定不是好的安排跟現象啊,可是為什麼會這樣?套一句現在人的情況,生的少就容易每個孩子都是寶貝;但這些寶貝反而更讓人擔心。 殺不死你/妳的,讓你/妳更脆弱...

about 1 month ago • 1 min read
Share this post